台灣南部城隍廟簡介

台灣南部城隍廟簡介,包括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等『全國城隍廟聯誼會』會員簡介。



嘉義市城隍廟

60045 嘉義市吳鳳北路一六八號
05-2228419

嘉義市城隍廟

嘉義市城隍廟屹立於吳鳳北路168號(今東市場南側)座東朝西,廟前外庭寬闊雄壯,全為華南建築古色古香之宮殿式架構,建廟至今已三百多年。

嘉義(古名諸羅),當時只有原住民同胞(洪雅平埔族)豬朥山社聚居於此。明永曆15年(清順治18年,西元1661年)5月,延平郡王鄭成功率軍入台,撫慰居民,設承天府,轄天興及萬年二縣,嘉義地區隸屬天興縣,縣公署(辦公處)設於開化里佳里興(今台南縣佳里鎮附近立石碑紀念為證。)。

清康熙23年4月改為諸羅縣,初設當初,未有神廟,迨康熙33年(西元1694年)初創以城隍神祠堂數10載,民前199年清康熙54年,諸羅縣令周鍾瑄,謂城隍即城池之意,既有城池,必有城隍廟,方可以迓神庥而妥神靈。

鍾瑄撰記立碑,以紀其事,自是守土官入境,必先齋宿於庫,而後視事,水旱兵變,必牒於神,俗謂縣令治陽,城隍治陰也。

清光緒年間,內亂外侮一波波湧至,而中法之役,烽火瀰漫到台灣,當時法軍分兵攻擊台灣海峽,以主力軍攻打東石港,戰況告急之際,突然間,風雲變色,狂風大作,法軍受制於颶風,無心戀戰,急述調離東石,轉駛基隆,使東石一帶得以全然無恙。

事後,根據戍守東石將士所述,起風時,有一神仙顯化佑助,觀其冠袍似是嘉義城隍爺,當任知縣不敢貪天之功,據實呈報朝廷,光緒皇帝深體神明佑護社稷之意,卻無以報德,清德宗皇帝(光緒十三年二月十七日)頒福建台灣嘉義縣城隍廟匾額:「臺洋顯佑」。此匾懸掛於中殿神龕正上方,以備瞻仰,成為台灣各城隍廟中,唯一擁有皇帝賜匾的宮廟。


左營鳳邑舊城城隍廟

81352 高雄市左營區店仔頂路一號
07-5832356

左營鳳邑舊城城隍廟

城隍,是地方的守護神。先民每遇水旱、疫疾,必設案祝禱於城隍,乞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左營舊城城隍,更是清代以來兩百多年間,南臺灣歷史與生活的見證。清康熙22年(1683年),臺灣入清版圖,將明鄭時代的萬年縣改為鳳山縣。

但因變亂頻仍,連續21年縣官無法就職,直至康熙43年(1704年),蓮池潭旁的埤子頭發展成街市,才建鳳山縣署於此,定縣治於興隆內外里,轄區自二層行溪(今二仁溪)以南,直至沙馬磯頭(今屏東貓鼻頭),西起打鼓港(今高雄港)、東至港西旗尾溪(今旗山鎮),南北長二百七十五里,東西廣約三十五里。這也是左營舊城城隍爺最原始的管轄範圍。

左營舊城城隍廟歷經林爽文之變、遷縣治于鳳山、日本人的毀壞、政府播遷來台,難民的破壞,以及多次重修與重建,城隍廟的歷史,就是南臺灣兩百多年來幾經風浪的縮影,廟中每一塊牌匾、每一尊神像,都在向我們靜靜訴說先民的腳步。

本廟祀奉主神─「城隍」之金身,是唐山師傅用軟身雕塑方式塑成,體高七尺六寸半,面貌莊嚴威嚇,目光靈活生動,自其前後、左右、上下360度觀之,均與觀者凌視,更於無形中展放靈光。堪稱本省最大、最古之軟身可出巡的城隍神。日人毀廟時,日籍警衛所所長吉田景賀亦不敢破壞。


72453 台南市七股區十份村十三之十五號
06-7880082

七股唐明殿城隍廟

本殿崇祀值鎮都城隍為主神,沿海姑娘等列位尊神。

值鎮都城隍於一四七三年為明朝福建省知縣林清源,護國祐民,安樂人民,安定賞金,公正不阿,熱心公益,服務桑梓,沿海一帶口耳相傳。卒後於一五九六年謹封為泉州沿海都城隍,為陰陽兩界父母官,神威顯赫,獎善罰惡,消災解厄,護祐農漁民作業及管理靈界秩序,安定民心。

西元一六六一(辛丑)年,明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國姓爺奉祀水師守護神,護祐水師隊驅荷復臺大誌,海上水師隊一帆風順,風平浪靜,軍心振奮,於四月一日辰時水漲數尺,舟行無礙,晚泊禾寮港,登陸鯤島(泉、漳兩氏移住苗栗二、三保),護祐水師隊完成復臺壯志。

西元一六七七年於鯤島沿海一帶神跡顯赫,為地方化解干戈護祐沿海農漁民作業及靈界秩序,安定民心,解決疑難雜症,聲明遠播,興旺內外境。由陸姓建商發起,或地方人士集思廣意,並團結地方力量,開拓七股沿海海埔新生地,原是海墘狂洋內海鹽分地,貧脊不毛之地,創造奇跡,土地改良成富裕吉地,嘉惠地方發展,成為良田富地,地方人士群策群力。

都城隍發神威展聖地,令人嘖嘖稱奇,於是地方人士發起籌建唐明殿廟宇。


屏東都城隍廟

90078 屏東市南昌街十二號
08-7324051

屏東都城隍廟

本廟起源於民國三十四年光復之後,由於新竹和苗栗的地方人士在屏東經商定居,於每年的媽祖聖誕前組團回新竹迎都城隍、竹南迎請媽祖、苗栗迎請玄天上帝與中壇元帥回屏東,於慈鳳宮前設置臨時壇,以方便來自竹苗地區移民信忠膜拜。

後因迎請城隍至屏東有諸多不便,但仍不減信眾堅持膜拜城隍爺的虔誠之心,如此誠意感動玉帝降旨,讓屏東信眾能免於舟車勞頓,在境內膜拜城隍爺,故信眾們發起雕塑一諄城隍爺來供奉,從此就展開了屏東都城隍的歷史。

玉皇大帝架筆指示,是在民國四十三年六月間,在屏東光復置縣為屏東縣時,玉帝有意欲屏東縣置都城隍鎮靜,此事為屏東市翁清萬、許添水、葉江德等聞知發起籌備事宜,並向善男信女樂捐。

逐於民國四十三年九月初三日往台南西佛國佛店訂定雕都城隍金身(在民國四十三年由葉亮財委任何石生和葉賜彬之父處理雕塑城隍事宜)。

而民國四十四年三月的新雕塑的城隍神尊,在及將要開工典點眼之時,卻遲遲無法順利入神,直到請示聖母鸞乩後,才知道被人私自動了手腳,放入個人八字於神尊中。

最後不得已只好將這尊被偷偷入八字的金身燒毀。民國四十四年五月。在台南西佛國佛店重新再雕塑城隍爺金身,之後在屏東南聖堂降鸞指示,乃受封屏東都城隍。


東港東福殿城隍廟

92845 屏東縣東港鎮盛漁里延平路三一九號
08-8321512

東港東福殿城隍廟

東津﹙原茄萣社後稱東津現改為東港﹚之端啟,居屏東縣之先,原隸屬萬年縣﹙即後來之萬年洲、鳳山縣﹚在清康熙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一九年﹚因東港溪兩岸已呈「兆民日眾,人居日廣」,故設港東、港西二里以管理之,東津已是商家櫛比、帆檣林立,舳艫輻輳,商賈運集,人文薈萃,其迺迺遑遑之盛況,使東津之名與北之淡水,南之打狗,竑列蓬島三大港口之一。

本廟主祀神祇城隍爺,據歷代地方老宿輩之傳,于清嘉慶甲戍年間﹙西元一八一四年﹚,境內一商賈沽市於萬年州﹙今之鳳山﹚,在一機緣之中獲一小香火,攜返家中朝暮膜拜禱祝,而得神真之靈感,後此神真降乩示機,方知乃城隍爺也,其示,奉旨鎮基東津,轄領二十四司爺等神,燮理陰陽兩界人丁、功過、賞善、罰惡等之職。於此才恭彫乙城隍爺小金尊供奉拜祀。惟因早期曾引白蓮之餘亂,因此當局對求神問卜之事,管理甚嚴,宗教之聚合,尤以為禁,故先人乃不定時裹城隍爺金尊行醫救世,乃至清同治年間,始安置於境內豐漁里﹙漁村﹚許於祥府中,設壇奉祀,享以馨香。由於當時之信徒生活困頓,在經濟拮据下,無法建廟。至清朝割台,日人統治實施「皇民化」,宗教之聚合又面臨禁錮。為求偏安,城隍爺乃化暗濟世,行醫救人不計其數,並又敦勸世人守鋼常以匡世,境內外信徒感恩至五體投地,尊神移風易俗之功,拯賢良之德,實黎庶同欽也!

至民國三十五年間,蓬島歸宗時地方人士諸賢,提議建廟,經城隍爺降乩同意及指示建廟基地之位置,並示該位置系青斗燈穴﹙即今之廟址﹚。於是地方諸賢集資而建,於興建中因財源短拙,材料缺欠,至進度無期,適時出現巧合之奇蹟,漁村一信徒謝拱駛其所屬漁船安慶號於小琉球近海作業時,冥冥靈感遇一神靈,自稱城隍爺之先鋒官「戴將軍」,並指示甚至離作業點約一公里外,拖一支長三丈有餘之福杉木才進東津港內。於同時東津大廟東隆宮人員為建該宮「旗杆」尋無木材之事費思,此時東隆宮神真降乩指示該木材系「旗杆」屬用,於是雙方人士協調下,此福杉木材獻于東隆宮,該宮「執行者」也獻送城隍廟建廟之有關木材料。

為之,城隍廟始完成簡式小廟,蒙玉賜「東福殿」。時聘洪清榮先賢為堂主(編制前),從此香火鼎盛,下頭角﹙即東港七角頭之一﹚人興丁旺,漁業盈豐,由於城隍爺之威靈,佑境康寧,有求必應,角頭之信徒恭稱為「境主公」,稱東福殿為「境主公廟」。又因建廟以來,每逢城隍爺境主公聖誕佳期,經常大雨滂沱,周圍積水不退,故又被尊稱為「浸水王爺」,但漁村善信同歡之熱忱未減,家家戶戶設宴待客,川流不息,其盛況又傳為「小迎王」﹙大迎王係東港三年一科儀代天巡狩王船祭﹚。

因東福殿歷經風雨之洗禮,殿宇庭構斑剝凋腐,故於民國五十一年間由地方信士黃萬福等發起重建,當時眾善信極表贊同,而時任東港區漁會理事長林水破先生、總幹事康雅頌先生,有感城隍爺境主公護佑漁村,興旺發展﹙下頭角八成人家從事漁業,故稱漁村﹚,故於該會提議捐獻漁業所屬寬闊之土地于城隍廟﹙境主公廟﹚重建,經該理、監事及漁民代表一致通過,眾信徒、漁友聞知無不感謝區漁會人士虔誠之舉。然經向城隍爺擲筊請示,其以現址為「青斗燈穴」,不宜易地而建,眾人婉謝漁會之美意。而舊地重建之, 迄今已近五十年矣!城隍鎮基東津,凡一百八十年,雖廟殿重建僅近五十年,然無匾額先物可考,但雖難能可貴的是,開基時之正身金尊今仍奉祀於廟內,實乃眾信徒之榮耀。

而三甲子以來歷經兵燹之亂,天災之變,其仍一秉行醫濟世之懷,更賜百味草藥方以治瘟疫,城隍爺境主公護佑黎庶,又負教化啟貴之責。今人同感其恩,於甲戍年再恭彫七尺活動金身敬祀,並奉城隍爺指示以老山材質彫之。尊神垂憫世人,默化行功之澤,始萬民同霑,其信徒、鑾生誼子女,遍佈全省及海外。馨香傳衍,始之得享俎豆千秋,值此尊神啟邁第四甲子之際,謹贊文曰:「鸞化行施百八秋,燮理庶黎八方宿,二十四司維社稷,城隍護國德同庥」以誌之。


92061 屏東縣潮州鎮壽星路十七號
08-7884449

潮州城隍廟

潮州城隍爺信仰在雍正四年(1726)先民渡海來台,墾殖在人類文化的萌芽時期科學尚不昌明、醫藥不發達的時代裡,初民所處環境十分惡劣,所居四面山巔森林毒蟲巨獸包圍暴露嚴寒酷暑中,在狂風暴雨之下總總不可抵抗勢力能影響先民苦樂,唯有藉著傳承故鄉信仰力量把日月星辰不動巖石或隨身攜帶香火都視為有神妙的生命威力。

並可轉移吉凶禍福為祈求生命安全民生富裕在自然靈物給予先民精神上無限慰藉,先民堅信強烈,對城隍爺信仰自然神(境主公)在集春地(匏仔厝是滿清地名,目前城隍廟東方約300公尺位置)搭簡單遮雨草廟工匏仔村民膜拜,大正時期(1915)台灣社會在這時候漸安定,社區也日漸繁榮,社區建設相繼完成,匏仔村民對宗教信仰開始舉辦迎神會活動遷移至北勢蔀葫蘆村。

昭和五年(1930)日據時期各地神佛被禁的東躲西藏無處容身,集村村名守護神(境主公)流落北勢蔀姓李家中躲藏,但對宗教信仰求神拜佛更加依賴,演變成居民聚會所,信仰活動場地。

民國34年(1945)光復後村民對守護神崇拜更加有加無減,漸結合社區轉由民間加以崇祀重新搭建公厝供信眾膜拜(公厝地點目前城隍廟所在地)。

民國39年(1950)行政區域調整高屏溪為界分為高雄縣屏東縣二縣,守護神(境主公)勅封為顯祐伯縣城隍尊神。

民國49年(1960)地方紳士募捐重建城隍廟。民國51年(1962年)桐月峻工落成安座民國53年辦理寺廟登記為管理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