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東福殿城隍廟
東津﹙原茄萣社後稱東津現改為東港﹚之端啟,居屏東縣之先,原隸屬萬年縣﹙即後來之萬年洲、鳳山縣﹚在清康熙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一九年﹚因東港溪兩岸已呈「兆民日眾,人居日廣」,故設港東、港西二里以管理之,東津已是商家櫛比、帆檣林立,舳艫輻輳,商賈運集,人文薈萃,其迺迺遑遑之盛況,使東津之名與北之淡水,南之打狗,竑列蓬島三大港口之一。
本廟主祀神祇城隍爺,據歷代地方老宿輩之傳,于清嘉慶甲戍年間﹙西元一八一四年﹚,境內一商賈沽市於萬年州﹙今之鳳山﹚,在一機緣之中獲一小香火,攜返家中朝暮膜拜禱祝,而得神真之靈感,後此神真降乩示機,方知乃城隍爺也,其示,奉旨鎮基東津,轄領二十四司爺等神,燮理陰陽兩界人丁、功過、賞善、罰惡等之職。於此才恭彫乙城隍爺小金尊供奉拜祀。惟因早期曾引白蓮之餘亂,因此當局對求神問卜之事,管理甚嚴,宗教之聚合,尤以為禁,故先人乃不定時裹城隍爺金尊行醫救世,乃至清同治年間,始安置於境內豐漁里﹙漁村﹚許於祥府中,設壇奉祀,享以馨香。由於當時之信徒生活困頓,在經濟拮据下,無法建廟。至清朝割台,日人統治實施「皇民化」,宗教之聚合又面臨禁錮。為求偏安,城隍爺乃化暗濟世,行醫救人不計其數,並又敦勸世人守鋼常以匡世,境內外信徒感恩至五體投地,尊神移風易俗之功,拯賢良之德,實黎庶同欽也!
至民國三十五年間,蓬島歸宗時地方人士諸賢,提議建廟,經城隍爺降乩同意及指示建廟基地之位置,並示該位置系青斗燈穴﹙即今之廟址﹚。於是地方諸賢集資而建,於興建中因財源短拙,材料缺欠,至進度無期,適時出現巧合之奇蹟,漁村一信徒謝拱駛其所屬漁船安慶號於小琉球近海作業時,冥冥靈感遇一神靈,自稱城隍爺之先鋒官「戴將軍」,並指示甚至離作業點約一公里外,拖一支長三丈有餘之福杉木才進東津港內。於同時東津大廟東隆宮人員為建該宮「旗杆」尋無木材之事費思,此時東隆宮神真降乩指示該木材系「旗杆」屬用,於是雙方人士協調下,此福杉木材獻于東隆宮,該宮「執行者」也獻送城隍廟建廟之有關木材料。
為之,城隍廟始完成簡式小廟,蒙玉賜「東福殿」。時聘洪清榮先賢為堂主(編制前),從此香火鼎盛,下頭角﹙即東港七角頭之一﹚人興丁旺,漁業盈豐,由於城隍爺之威靈,佑境康寧,有求必應,角頭之信徒恭稱為「境主公」,稱東福殿為「境主公廟」。又因建廟以來,每逢城隍爺境主公聖誕佳期,經常大雨滂沱,周圍積水不退,故又被尊稱為「浸水王爺」,但漁村善信同歡之熱忱未減,家家戶戶設宴待客,川流不息,其盛況又傳為「小迎王」﹙大迎王係東港三年一科儀代天巡狩王船祭﹚。
因東福殿歷經風雨之洗禮,殿宇庭構斑剝凋腐,故於民國五十一年間由地方信士黃萬福等發起重建,當時眾善信極表贊同,而時任東港區漁會理事長林水破先生、總幹事康雅頌先生,有感城隍爺境主公護佑漁村,興旺發展﹙下頭角八成人家從事漁業,故稱漁村﹚,故於該會提議捐獻漁業所屬寬闊之土地于城隍廟﹙境主公廟﹚重建,經該理、監事及漁民代表一致通過,眾信徒、漁友聞知無不感謝區漁會人士虔誠之舉。然經向城隍爺擲筊請示,其以現址為「青斗燈穴」,不宜易地而建,眾人婉謝漁會之美意。而舊地重建之, 迄今已近五十年矣!城隍鎮基東津,凡一百八十年,雖廟殿重建僅近五十年,然無匾額先物可考,但雖難能可貴的是,開基時之正身金尊今仍奉祀於廟內,實乃眾信徒之榮耀。
而三甲子以來歷經兵燹之亂,天災之變,其仍一秉行醫濟世之懷,更賜百味草藥方以治瘟疫,城隍爺境主公護佑黎庶,又負教化啟貴之責。今人同感其恩,於甲戍年再恭彫七尺活動金身敬祀,並奉城隍爺指示以老山材質彫之。尊神垂憫世人,默化行功之澤,始萬民同霑,其信徒、鑾生誼子女,遍佈全省及海外。馨香傳衍,始之得享俎豆千秋,值此尊神啟邁第四甲子之際,謹贊文曰:「鸞化行施百八秋,燮理庶黎八方宿,二十四司維社稷,城隍護國德同庥」以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