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北部城隍廟簡介

台灣北部城隍廟簡介,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桃園市、新竹縣及新竹市等『全國城隍廟聯誼會』會員簡介。



10046 台北市武昌街一段十四號
02-23615080

台灣省城隍廟

台北府設治於一八七五年(清光緒元年),清廷准福建巡撫沈葆楨上奏成立,一八八四年(清光緒十年)完成台北城的興建。

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七年),於台北城內興建台灣省首府官祀城隍廟(當時之府直街與北門街口府治撫台衙後,即今之延平南路與漢口街右側),奉祀清代台灣省首府守護神「城隍尊神-敇封威靈公」,與台北府衙並列城內北方,有幽冥共治之意。

依照清朝律典,當時奉派擔任台灣首府的官吏每逢初一、十五必到廟中參拜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與文廟、武廟、天后宮、並列為台北城內的四大官祀廟宇。

日治初期日本人為消滅我民族精神及國人固有信仰,官祀城隍廟亦被當局拆毀,雖然廟宇被拆毀,但城中區虔誠的信徒仍將神祇暗置於榮町現址私下祭拜,直到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由城中區士紳集眾鳩資於現址重新建造台北市省城隍廟,訂每年十月廿五日台灣光復節為省城隍爺聖誕慶典記念。

台北市省城隍廟占地兩百坪,格局方正,採傳統格局,正殿供奉主神城隍爺,陪侍神分別為城隍夫人、濟公禪師、文昌帝君、土地公、文武判官、陰陽、速報、延壽、糾察、獎善、罰惡等六司和七爺與八爺;廟埕龍邊供奉南無觀世音菩薩;二樓大雄寶殿供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孚佑帝君、關聖帝君和彌勒佛。另為濟世普化眾生,設立長生祿位,為信眾消災解厄,故在大雄寶殿正邊供奉南無阿彌陀佛三十尊,龍邊供奉觀世音菩薩神像一五○尊,虎邊供奉地藏王菩薩一五○尊,每月聘請高僧暨誦經團舉辦薦拔法會。

台北市省城隍廟為傳統廟宇,正殿前有石獅兩座,氣宇軒昂,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左右側門的門神持如意,代表事事如意,四位朝官手中分別持冠、鹿、爵、牡丹,寓意加官晉祿、晉爵富貴,匾聯以警示寓意為多,如「你也來了」,正殿門聯:「為人固有良心,初一十五,何用汝燒香點燭;作事若無天理,半夜三更,須防我鐵鍊鋼叉。」

台北市省城隍廟向來熱心公益,縱使早期整體經濟不理想,廟方仍然按期舉辦冬令救濟。一九八三年,地方仕紳為提昇廟務,整修房舍,組織財團法人台北市台灣省城隍廟,推舉陳子從為首任董事長,胡益壽為總幹事,請莊雲鵬負責整建工程,使廟貌煥然一新。嗣後在歷任董事長暨全體董監事奉獻心力下,廟務蒸蒸日上;一九八五年起連續舉辦三次全國性齋僧法會、大型宗教活動、勸善誦經、施粥等公益活動,信眾快速成長,除沿襲以往的民俗、慈善義舉外,免費提供場地給其他宗教團體舉行共修、禪修與講經等淨化心靈的活動;贊助政府或民間團體舉辦的活動,如元宵節花燈、端午節龍舟競賽,城內社區發展協會舉辦的台北城千人逗陣行;一九九八年,有感地球只有一個,配合環保政策,除在龍邊建環保焚化爐外,並贊助台北市政府興建專燒金紙焚化爐的經費。

與時俱進是台北市省城隍廟獲得信眾支持的主要原因,配合信眾的需求,每星期邀請專家學者舉辦學術講座;並從事河洛語漢詩教學;二○○四年,原台北府天后宮金面媽祖每年回娘家舉辦的北台灣媽祖文化節,台北市省城隍廟都是主要的贊助者;二○○六年,成立全國城隍廟聯誼會,推選本廟胡益壽董事長為創會會長,董事詹鈴權為總幹事,十月二十五日台灣省城隍廟城隍爺聖誕,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全國城隍廟聯誼會暨台北市省城隍廟合辦全國城隍大會師在台北的活動,遶境隊伍綿延十餘公里,被視為台北有史以來最大的廟會活動,具延續傳統民俗暨發掘台北觀光資源的功能。


新竹都城隍廟

30046 新竹市中山路七十五號
03-5223666

新竹都城隍廟

從鄭成功趕走荷蘭人開始,台灣的重心都在南部,由於漢人的移居發展,1723年先從諸羅縣分出彰化縣,再從彰化縣分出淡水廳,管理大甲溪以北的地區,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於竹塹環植刺竹,並建四座木製城樓。所以第十代淡水同知曾日瑛決定將淡水廳治設在竹塹,並建了今日的新竹城隍廟。

新竹城隍廟於1748年完成。淡水廳治(即今日之中央商場、中央市場、土地銀行、三角建國公園、社教館、中正台、體育館停車場、郵局等全部包含在內)遲至1756年才完成,是台灣發展史上先建城隍廟再建政府治所唯一的例子。

新竹城隍廟從建廟至今總共歷經七次整修,整個廟體由福州進口石材建成,廟埕並加蓋圍牆,後殿則設夫人,大、二少爺及註生娘娘神座,佛祖殿(即法蓮寺)之後加蓋公會堂(聚會所),光復後(民國49年)則改為彌勒佛殿,即現今新竹城隍廟全貌。

嘉慶八年(1803年)第四次整修時增建了觀音佛祖殿(法蓮寺)一座,佛祖殿的落成攸關日後城隍廟的興衰甚大。

原城隍廟左進為一塊空地,上有古井一座。相傳城隍爺的兵馬均由此井進出。當神旨要求在此建觀音佛祖殿時,眾人尚無法瞭解其涵義。另請示後不封古井,以石板覆蓋即可,原古井位於佛祖殿天井中間,以石版覆蓋已看不出蹤跡。

直到一八九五年日人據台,為消滅台人之民族意識,於是規定除佛教以外不准信奉道教,惟新竹城隍廟於日人前來沒收神像時,有人帶日本官員到佛祖殿指稱這是佛教的寺廟,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城隍爺於是得以保存下來,新竹城隍的靈驗至此可知一般。

而新竹都城隍的分靈已達十幾處,遍及台灣南北,所以新竹都城隍並不是侷限在新竹的神明,台灣的苦難與成長,祂是個主要的見證者。


97043 宜蘭縣羅東鎮中正路一二八號
03-9545924

羅東城隍廟

嘉慶十一年來自彰化、台中地區平埔族千餘人移居本地後,在拓墾過程中因土地爭奪種族衝突,罹難者不計其數,為安奉無人祭祀的孤魂,十六份居民林天來等漳人,於嘉慶二十年在東勢地區募款,擇於塚埔東側,即今羅東鎮農會位置,蓋一間座北朝南木造茅頂大眾廟,為本廟肇建之始,五年後,先賢林烏全等漳人感念彰化平埔族頭目潘賢文,茅格率先開拓羅東之功績,在廟內立牌祭祀。

日治時期,羅東火車開通,營林所遷建,市街繁榮,而茅頂舊廟年久失修,且塚埔已遷移鹿埔,羅東又廢廳改郡,為此原羅東街長陳純精等人遂倡議改建,以彌補羅東郡「陽有郡守,陰無城隍」之缺憾。於昭和八年重建座東朝西瓦頂磚造廟宇現址,主祀城隍老爺,惟限於當時宗教政策,登記廟名為慈德寺,主祀觀音佛祖,而居民慣以城隍廟稱呼。

本廟曾在民國四十八年及民國六十四年二度大修,民國八十二年由信徒大會通過廟名改為羅東城隍廟,至民國九十三年因正殿樑桁遭白蟻蛀蝕,腐朽漏水,經管理委員會通過正殿屋頂拆除修建,全部工程於九十四年元月完工。


10566 台北市松山區虎林街三號
02-27692220

台北府城隍廟

從創廟、奉移、遷建、重建、增修,歷經滄桑至今日堂皇廟貌,其沿革如下:

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將臺灣府分設臺灣、臺北兩府,以大甲溪以北之地設臺北府、在臺北設一府三縣,同年底奉准設府於臺北艋舺地方(今臺北市城中區),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

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三月,淡水與新竹分治後,首任知府陳星聚才正式移府治於臺北任職,正式開府。除了興築臺北城城廓(一八八二年動工,一八八四年竣工),推動府治外,也籌畫於城內建立臺北府的文教與政經中心。設置:衙門、兵營、監獄、官廟等(官廟即文廟、武廟、天后宮、府城隍廟)。

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臺北府衙門在撫台街後方,府直街和北門街口,即今 延平南路與漢口街右側。建坪三○○坪,地基一七三一。四○坪。由臺北知府陳星聚依官民醵資所創建,主祀“臺北府城隍爺”(木雕金身神像),附祀“淡水縣城隍”(泥塑金身神像),合稱「臺北府縣城隍廟」。是利用臺北府建城石材興建而成的官祀廟宇。氣勢恢宏,形制比擬於都城隍,計一儀門、前殿、望樓(戲臺)、大丹墀(天井)、正殿(大堂)、東、西兩廊置案堂爺(八司),後為寢室,左右築有護墻。

臺灣現有的城隍信仰是道教結合佛教與儒教的民間信仰。臺灣城隍是唯一有階級之分的臺灣主要神祇,該階級封號皆沿襲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所敕封頒定。該敕封稱省都府城隍為「威靈公」,州城隍為「綏靖侯」,縣城隍為「顯佑伯」,其行使的職權限於各管轄區域之內。也就是說,臺灣城隍中,掌管全國的稱「都城隍」,掌管省的稱「省城隍」,掌管府的稱「府城隍」,掌管一縣的稱「縣城隍」。

是此,臺北府城隍正式掌管臺北府,因此神格定為「府城隍」,依律尊稱「威靈公」。

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九月五日清廷宣臺布灣建省,改福建巡撫為「福建台灣巡撫」,以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但實際的行政工作拖延到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才完成,因此有人認為台灣到光緒十三年才建省。臺灣建省後,省會設在彰化縣橋孜圖(位於今日的臺中市),但是由於建築省城的工作遲遲未行,巡撫一直留在臺北,因此臺北才是實質上的省會。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一月十五日,臺灣巡撫邵友濂奏請將省會由彰化縣橋孜圖(位於今日的臺中市)改為臺北,此後,臺北就成為實至名歸的首府。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甲午戰爭後,臺灣日治時代開始。

一九○八年(明治四十一年),日人因施行「市區改正」將臺北城廓,連同府縣城隍廟、天后宮等具漢傳統中國式建築悉數拆除。讓原淡水縣城隍爺金身神像供奉在艋舺地藏廟右龕(西昌街)。另臺北府城隍爺金身神像,被本廟創廟先賢鄭江河得知,“臺北府 城隍爺”寄祀於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內,被閒置在室仔間。遂於大正十三年五月(一九二四年) (鄭江河夫人口述),與地方人士呂粒、彭添泉、林湖樹、王連河、陳圭、杜金樹。。等七人代表,諏告恭請台北府 城隍爺神尊,由大稻埕北管靈安社 恭迎聖駕至松山供奉,暫時安置於錫口 文昌公廟,接鄰之舊屋,俗稱“鑄鼎間”城隍廟。自從遷奉府城隍神尊至松山庄以後,威靈顯赫,里人消災解厄,祈禱輒驗。鄭氏初以神明會組織『隆安社盟友』,乃有會員按股認購持分土地乙筆,以為他日建築新廟之用地,計認股者凡卅六名,即聞名松山卅六盟會隆安社之緣起也,其名單:鄭江河、陳王林、盧開國、林湖樹、白淵潭、黃登元、林鐘明、陳水枧、許諸賢、黃水木、鄭金桃、顏義昌、賴柴琴、陳順、王永柳、王連河、陳圭、胡慶明、彭水樹、呂粒、石金順、彭添泉、黃惡、蘇金塗、高送東、陳嘉模、杜火盛、梁溪圳、陳呆、蘇基、陳塗、林紫盛等人(以上名單根據民國三十六年四月五日,地政資料登記所載者)。

昭和二年(一九二七年),鄭氏發起新建廟宇事宜,在松山後車路新建一座西式巴洛克的二層樓房,坐北朝南。於昭和三年六月(一九二八年)歲次戊辰年竣工,廟址在今松山區虎林街三號,約佔百坪,正面鑲白磁磚,中正宏麗,美侖美奐。以廟宇規模而論,當時在松山庄僅次於慈祐宮。為松山庄三大公廟之一。

在日治時代,據聞有部份城隍廟,為了保護廟宇不遭逢被拆除命運,有的廟宇改拜或增祀觀音佛祖,尚符合日人的國教政策,才可倖免逃過一劫。何況要蓋新廟,更是困難重重,本廟創廟先賢們,本著奉祀主神為 城隍爺,應以臺北城內原名之『臺北府 城隍廟』申請,以延續香火,惟未獲日方許可。

經扶鑾聖示 玉帝降筆開示如下:

奉玉昭曰:「准卿所奏,濟世施方。昭明建廟,審查陰陽:分明善惡,報應昭彰。回春妙手,護國城隍:千秋俎豆,香火興昌。」喧讀 玉旨托塔天王 李駕,太歲戊辰年六月初八日 子時降。遂諏吉於同年農曆六月十八日(西曆八月三日) 入廟升堂,取“報應昭爽、分明善惡”之義,乃額廟名,曰:“昭明廟”。主祀臺北府 城隍爺,道號“輔德大王威靈感應天尊”,此昭明廟之所由來也。承繼以嬗承『臺北府城隍廟』正統,所以仍保持清朝時官祀神格的尊銜稱呼。

一九三○年代,松山庄尚屬農村聚落,居民飲用水含有大量石灰質,地下水位又低,鑿井困難,不少居民用瑠公圳或基隆河水飲用。每到夏天傳染病流行時:如霍亂、白喉等疾病到處流行,信眾到本廟乞求“午時水”及“藥籤醫治”者,疾病求醫救治者,均仰神庥濟世施方,每每超過醫療機構。此外,平時信眾到廟補運、收驚、押煞、祭草、祭火、問卜,求籤者,終年絡繹不絕,更由於靈驗遠播,祈求如願,香火鼎盛,不僅民間深信其施方濟世之神威,連官方司法人員也篤信城隍爺靈驗,每遇有刑事案件,履禱履驗,尤其是命、盜案,無不破者。,真是神威顯赫,香火興昌。

民國七十四年,因本廟後方興建大樓,於施工中,廟身後璧受損龜裂嚴重,臨頹圮之慮。經第三屆主任委員陳正雄先生倡議,全體委員、監事一致贊同重建,乃於民國七十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動工,惟經費龐大,廟方經費存餘無幾,恐在重建工程中,樂捐收入無法及時接應,影響進度。有鑑於此,陳主任委員事前將自己房屋貸款以備墊付,如此大智,眾人信服。再有城隍爺顯靈顯聖,期中全體委員、監事發心募捐,又有後面大樓建商慷慨解囊新台幣伍拾萬元,及賴信眾樂捐共成,工期歷時二載有餘,耗資新台幣近參仟萬元,於民國七十八年底慶成。廟貌堂皇莊嚴,煥然一新是為今貌。為新廟慶成,乃諏吉於辛未年(民國八十年)農曆十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舉行三朝祈安建醮大典,舉街歡騰,祭典之盛況至今空前。

神威所至,信眾日增,復於一樓西側,增祀福德正神佛龕(詳見廟誌石碑)、二樓佛祖殿(三寶佛)、觀世音菩薩、地臟王菩薩等殿。思及原有廟地,恐會不敷使用,遂於民國八十一年四月,購置後鄰「豪門世家」大樓之八樓一戶,暫做為本廟會議或信眾聯誼之用。

未料,陳主任委員於任內,擎劃廟務,竭盡心力,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令人扼腕。惟其所留本廟發展藍圖與節操,當為本廟立有不世之功與典範。

民國八十六年,與本廟相鄰之二層樓房有意轉讓,該房地與本廟共同持有,為暗位李姓信眾繼承持有。經第七屆主任委員楊榮次先生接洽,復經全體委員、監事同意,予以購入,現為駐廟道士使用。並於廟內增祀太歲殿、五營兵將神位。

環顧本廟開創沿革背景暨嬗承正統於「臺北府 城隍廟」,每每思及,在日治時期,本廟無法正名之事,深感遺憾。復由第七屆主任委員楊榮次先生倡議:於民國九十一年四月四日第七屆信徒大會,提議決議復名,經向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申請,於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八日核准復名為「台北府 城隍廟」,並舉行創廟一二○週年慶典(一八八一年建廟),經台北市長 馬英九先生蒞臨本廟頒發「台北府 城隍廟」匾額,以示慶賀。更能代表本廟神格與嬗承正統之最佳證明。

本廟左側房屋,係向鐵路管理局承租多年的活動中心,因主管機關有意標售,經第八屆主任委員林春良先生倡議:“為本廟廟務發展,應予標購取得”,復經全體委員、監事同意。於民國九十四年五月十一日順利取得所有權狀,對本廟未來遠景,頗有助益。另於九十二年十月十五日在本廟二樓外側左廂,增祀「文昌殿」(詳見文昌殿誌石碑)。

本廟地處松山車站旁,前為鐵路用地,後有大樓林立,廟產取得不易,為廟宇擴建,僅剩橫向(虎林街五巷)腹地之取得。適有虎林街五巷八號一樓業主有意出售,經林主任委員暨多位委員,多次拜訪、協調,同意讓售予本廟,復經第九屆全體委員、監事同意,於九十六年,順利購入,現為辦公室使用。


松山霞海城隍廟

105 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4段439號
02-27660922

松山霞海城隍廟

松山霞海城隍廟所在的松山市區舊名「錫口」,清代初期以前原為平埔族原住民凱達格蘭人居住的「貓李錫口社」(Malotsigauan,或譯為麻理折口、麻里即吼)。

平埔族口中的錫口,其意為河流灣區之處。清乾隆十年(1745),來自閩南的漢人沈用入墾錫口地區,隨後漢人移民陸續來此定居,並逐漸形成聚落,在清乾隆中葉時期所繪製的輿圖中即有「貓里錫口」的庄名,後來才將原有的名稱去掉「貓里」而成為「錫口庄」。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殖民政府將錫口改為日本地名「松山」,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殖民政府退出台灣,國民政府接收後將慈祐宮以西的錫口街更名為「澆河街」,後更名為「饒河街」並沿用至今。

霞海城隍爺原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的地方守護神,相傳明朝武宗正德年間曾賜予臨海門匾額,霞海城隍原為臨海門分廟,於明末清初時建廟於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為五鄉庄庄民之守護神,故改稱霞海城隍。

松山霞海城隍廟之開基,相傳是在清道光元年(1820)時,有同安籍商人呂來興者,經營往來於唐山與台灣之間的船運生意,由於經年在大海上航行,為求航程平安順利,每次出航時均奉請霞海城隍老爺隨船保護,在城隍爺庇佑之下,航程均能平安順事,且生意越做越大。為感念城隍老爺的庇佑,呂來興乃決定親自回故鄉,分靈霞海城隍廟老爺的金身來台,奉祀在自己經營的錫口街店舖內「為廟以祀」,店舖的位置為現在的饒河街二二四號,也就是松山的慈祐宮的右前方。而這種以店舖為廟奉祀霞海城隍爺的情形,一直持續到民國六十年代初期。

民國六十三年時,台北市政府為改善交通,對饒河街進行拓寬工程,霞海城隍店廟面臨拆遷的命運。地方仕紳為了保存這座深具歷史意義、輝煌事蹟與地方重要信仰中心之廟宇,乃由周條盛、朱紫明、陳春求、蘇溪俊、林朝根、李江中、程金源等人共同發起募捐。選擇現在基地做為建廟新祉,並於民國六十四年十月間動土興建,經歷十六個月之後竣工,而在民國六十八年(歲次己未)十月初八舉行入火安座。民國九十二年間,現任主委沈宗陳奉城隍降示稱:「松山靈秀、饒河富庶,為保地方寧靖,本城隍廟增設財神殿,恭奉五路財神爺及月下老人」庇祐松山居民發財保平安,情侶結成好連理。


20041 基隆市仁愛區忠一路七號
02-24250955

基隆護國城隍廟

基隆古稱「雞籠」,港口外寬內窄得名,基隆護國城隍管轄自光緒元年設置之基隆廳,基隆廳轄內包含金「金包里堡」金山鄉、萬里鄉。雞「基隆堡」基隆市中山區、信義區、中正區、仁愛區、安樂區、瑞芳鎮部分區域。貂「三貂堡」平溪鄉、雙溪鄉、貢寮鄉。石「石碇堡」瑞芳鎮大部分區域、汐止市、石碇鄉、七堵區、暖暖區。

基隆護國城隍廟建於嘉慶一八一八年,現今城隍廟大殿於當時是一片大草原,後於光緒十三年,由張尚廉發起捐地興建擴地,民國歷經多次整修,廟前忠一路填海造地,民國三十五年重新整修內後殿。

記載於民國日據戰爭時期,信徒背著城隍逃難,基隆港邊房舍被美軍轟炸,建築多被損壞,當時城隍廟無受戰爭波及,值得慶幸,視為百姓信仰中心,城隍乃神威顯赫。

民國三十八年重建後殿與二樓,安座城隍夫人及西秦王爺,內殿、外殿全部整修至今,仍保持著二級古蹟之原貌。定於農曆八月十六日為顯佑伯城隍爺主神安座大典之紀念日,農曆三月三日為城隍老爺聖誕千秋。


台北霞海城隍廟

10344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六十一號
02-25580346

台北霞海城隍廟

城隍信仰起源於都城守護神,在中國漢民族社會中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清代列入祀典,城隍廟與文廟、武廟、天后廟成為國家各級政府每年固定舉行例祭的對象。如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典秩志〉載:「城隍既祭於壇,而復崇之廟者,祀以人道也。凡新官入境,必致肅齋宿而後履任;祈禱水旱,必先牒告以及民間雞豚操祝,神尤效靈焉。」省府縣各級官吏在新官上任時必先往城隍廟履新報到,遇有水災、旱災等祈禱於城隍,而有官司無法解決者也祈求城隍之庇佑希望能迎刃而解,城隍早已由古代的都城守護神一躍成為具有司法職能之神祇。霞海城隍信仰在道光年間,隨著福建泉州府同安人渡台,原奉祀於艋舺八甲庄同安人聚落。

後因咸豐三年(1853)的頂下郊拚械鬥事件,艋舺同安人遂奉城隍遷移至大稻埕地區發展,初時安奉於陳金絨子陳浩然所經營的糕餅舖中;至咸豐六年(1856)由海內會陳姓族人和地方善信共同發起建廟,並於三年後落成。近一百五十年來,霞海城隍廟即成為大稻埕地區的信仰中心,也見證了大稻埕地區的發展。

在台北盆地的開發史上,大稻埕地區的開發遠落後於新莊、艋舺、滬尾、八里坌,甚至是鄰近同屬同安人聚落的大龍峒地區。然而卻因為外國勢力的進駐,使得大稻埕在短短十數年之間,一躍成為台北盆地商業活動最蓬勃的地區,這種情形延續到終戰後數十年期間仍然如此。

而霞海城隍信仰的發展,也因為拜大稻埕地區的商業蓬勃之助,由一個原本只是同安霞城海內派守護神之姿,發展到清末、日治時期已成為台灣本島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而每年的霞海城隍出巡繞境活動,更是與北港的媽祖繞境活動齊名,並列成為台島兩大宗教活動,在日治時期素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