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離島城隍廟簡介

台灣離島城隍廟簡介,包括澎湖群島,福建省的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等『全國城隍廟聯誼會』會員簡介。



880 澎湖縣馬公市光明路20號
06-9273724

澎湖馬公城隍廟

清代在台設官分治,其行政單位在縣級以上者,必建有城隍廟,列入祀典,凡守土關入境,必先祭城隍而後履任,每月初一、十五兩日,必齋戒進香。

澎湖官設城隍廟有二,皆在馬公市,一在西文里西文澳二十五號;一在重慶里光民路二十號。

文傲(原稱暗澳)清代曾為澎湖巡檢司所在地,雍正六年首任通判到任,改設為海防糧捕廳後,廳治仍設於文澳,沿用巡檢舊署為通判衙門。

故文澳城隍廟的創建,一般推測早則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九一年)設巡檢司後,至遲應在雍正六年之通判到任前後,以備守土官履任告祭之用。

但從九品巡檢能否建築城隍廟似有疑問,而六品通判官階在縣知事之上,自可依制建城隍廟,且閱現存於澎湖馬公城隍廟,立於乾隆四十五年(西元一七八0年)六月之殘碑內有「雍正八年」字樣,據先人林泮先生云:該碑記載雍正八年為文澳城隍廟建廟之年。自可推斷文澳城隍廟建於雍正八年,是為第一座城隍廟。

乾隆三十八年胡建偉「澎湖紀略」券二地理紀「廟祀」云:「今澎湖城隍廟在廳署之東,規模狹隘,不足以展敬,時限於地也。」所指的城隍廟即是。媽宮是碼頭所在地,為對外交通樞紐,亦是要衝之處,且各武職衙門設於此,故方便祭典,乾隆四十三年十月通判謝維褀捐俸率海澄縣衙監生郭志達改建一座城隍廟於媽宮,四十四年二月落成。

滿清一代,朝廷對各地城隍神屢有封爵賜匾,本廟城隍神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中法之役,神祐顯應護民於兵燹之際、受封「靈應侯」、賜「功存捍衛」匾,格同郡(直隸州)城隍神。


89347 金門縣金城鎮中興路七十七號
08-2325277

金門浯島城隍廟

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清廷在金門設置綠營總兵官(正二品),首任總兵鎮臺是漳州人陳龍,原本「置轅於所城北門外」,但因「艱於子息,有嗾之家於浦者,壬戌,陳遂移駐吾家,於是荒城兵墟漸成堅壘。」,這是後浦《許氏族譜》中許亮勳在康熙四十四年(西元1705年)的記載。

陳龍從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任金門總兵,先駐金門城北門,後在康熙二十一年(西元1682年)移駐後浦「叢青軒」,依鐫刻於清康熙二十六年(西元1687年)的《清總兵陳龍功德紀》:「癸亥夏,載整水軍,同靜海將軍候施公,東克澎湖,八月撫有台灣,置郡縣焉,凱旋入笞,天子親賜燕勞,恩禮特隆,載辭還鎮」可知陳龍康熙二十二年癸亥(西元1683年)夏,陳龍隨施琅攻復臺灣(康熙二十二年)後,有功見賞,但陳龍謙辭寵賜,返任金門總鎮,五年後,金門在他掌理之下「島之婦子嬉於室,島之苗黍芄於郊,蜃煙書靜,里門夜開。」「以此邦夙敦詩禮,立書院,延里中士黃君顥為諸生師,安攘並施,教養兼事,豈不偉歟。」,觀此碑,可知陳龍任金門鎮臺時,島民安居樂業,五穀豐登,敦詩書,教禮樂,甚受百姓稱頌。

金門坊間說,金門浯島城隍廟為陳龍遷治時由金門城古地城隍廟分靈而來,但《清總兵陳龍功德紀》碑中,但未見有建城隍廟的記載。而金門縣金城鎮浯島城隍廟大殿左壁所嵌,立於嘉慶十八年(1813年)五月之《重建城隍廟碑記》中:「金之城隍廟,廢於勝國遷移之時」,由此可知,早在明朝,後浦就有城隍廟,只是清康熙二年(西元1663年),清廷厲行遷界,城隍廟因此崩毀。從康熙二年到嘉慶十六年,長達一百四十九年間,後浦沒城隍廟,一直到嘉慶十六年,才由文應舉倡募捐銀貳千參佰餘金,從嘉慶十六年拾月動工,仿官署興建後浦城隍廟,到嘉慶十八年四月完工。

文應舉是後浦人(西元1770一1829年),清嘉慶年間,在大陸東南沿海剿滅海盜,擒賊無數,是浙江水師提督李長庚賞識的勇將,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由「閩安都署金左府」,以正四品的閩安都司代理從三品的金門鎮中軍左營遊擊,因「鄉之衿耆慫恿之,而文公亦以桑梓之建立為己任」,於是登高一呼,倡議捐銀重建城隍廟。

金門歷經雍正、乾隆、嘉慶三朝,最高文官為通判或縣丞,皆無建造城隍廟記載,直到距陳龍遷治後浦,直到文應舉城隍廟,百姓要行廟會祭祀也才有地點,城隍爺的香火也才旺盛。每年農曆四月十二,後浦人舉辦盛大城隍遶境巡安,傳說這天是陳龍遷治紀念日,但更可能是城隍廟重建奠安紀念日,這天盛大的廟會遶境,是金門縣境內規模最大的宗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