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部城隍廟簡介

台灣中部城隍廟簡介,包括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等『全國城隍廟聯誼會』會員簡介。



55748 南投縣竹山鎮下橫街十六號
049-2644281

竹山靈德廟

本廟奉祀城隍尊神,溯源自前清嘉慶年間福建永靖縣舉人陳朝魁,從福州城隍廟奉請城隍尊神(老王金尊)渡海來台,初奉祀於魁之宅院,後魁任職於前清政府,受彰化縣委設臨時總局,自備建築塗造三間瓦屋,號為林圯埔總局管,辦理街庄民事,乃將城隍尊神奉請至局內供奉,而後總局撤廢、留存神像俾左右鄰家輪流香火,魁將此地並三間瓦屋赦做公共之城隍庫。

久年後由林月汀、陳鳳飛、魏維錡、吳牛等竹山郡內人民之代表,提出改築申請,經於大正十四年乙丑四月一日受台中州知事許可,募集郡內寄附金,人皆向義樂捐足數,隨時設計辦理材料改築經營,至丙寅年三月終告竣,丁卯十月落成。

本廟據文獻記載創建於道光十一年(西元一八三一年),迄民國十四年再經林月汀等人籌劃重建,至民國十六年歲次丁卯落成以來,又歷經六十多個寒暑的風雨毀損,逐由曾新智、莊玉春夫婦首創募款重修,獲廟祝黃宗慶的鼎力協助勸募,於民國七十七年告竣而廟煥然一新。莊氏於民國七十九年再度發起募捐增建鐘鼓樓,以圓滿亡夫遺願。


43748 台中市大甲區新政路三十六號
04-26873364

大甲城隍廟

本廟之緣起係本鎮商人林聯棠先生,昔日離鄉背井,遠赴新竹以北地區營商。

而經常至新竹城隍廟行香,遇有經商不順或心胸有困擾之事,祈求城隍公庇蔭解惑皆能如願逢凶化吉,勝跡靈驗。

一日忽有特異心靈感應:「新竹城隍公有意分靈至大甲,為大甲、大安、外埔、后里等四鄉鎮百姓之守護神,以庇護此地區合境平安,眾信康泰,工商丕展...等」。

林聯棠先生為此耿耿於懷,誓願籌建廟宇,爺公懿旨,雖心有餘而力不足,籌建廟宇乙事,一籌莫展,痛心萬分,銘記不忘。

民國四十七年大甲鎮公所設立第二市場,地方有識之士以城隍公係守城隍神明,為祈求地方平安繁榮,經林聯飛、林聯棠、劉福、王紫南先生等三十餘人,發起竭力昌導在第二市場興建一座城隍廟,以其求第二市場之發展、合境平安。

當時或望族許天催、許雲遠先生樂於捐獻廟地,促成建廟願望,而且鎮民踴躍捐獻宮新台幣五千多元,並公推劉興先生負責著手興建,在二月內就完成臨時性廟宇,並由發起人等遠赴新竹都城隍廟恭迎 威靈公都城隍分靈至大甲鎮殿庇祐合境平安。

初建臨時性廟宇,於民國五十年間因遭暴風雨吹毀傾頹,又經各界善信捐資共新台幣四萬三千餘元,復在原址重建,並於同年十月十一日竣工,廟貌煥然一新略具規模。

民國七十五年十月本廟第四屆管理委員會,鑑於廟宇已簡陋狹小不敷眾信徒參拜,而鎮公所又決定改建第二市場,為免影響觀瞻,乃決議重建美化,並公推常務委員沈誌賢為重建負責人,委員共同參與策劃研訂,積極進行籌建廟殿工程自七十六年二月擇吉奠基,迄八十二年四月中旬竣工歷經六個寒暑耗資共計新台幣兩千六百多萬元。

現在廟地較之初創擴增約近兩倍更見開闊,廟貌議更具宏規輝煌壯觀。


草屯惠德宮

54263 南投縣草屯鎮太平路二段二八七號
049-2333257

草屯惠德宮

草屯鎮地當台中、彰化二地至中興新村、埔里、南投、日月潭必經之地,為台中盆地內交通中心之一,舊名「草鞋墩」。民國九年刪去「鞋」字,易「墩」為「屯」,改為「草屯」。

草屯惠德宮之肇建,源於光復後,本鎮人士,前往霧峰讚生堂服務效勞,遂於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由洪昌、王添賜、施安然、林得模、洪輝松、柯春華、李三頂等人發起,擇七月十三日吉辰,自霧峰讚生堂迎奉關聖帝君、孚佑帝君、玄天上帝、司命真君四恩主,借本鎮敦和里奉天堂後殿安座,暫設為讚生分堂,建立地方信仰。

本鎮膜拜 城隍尊神之風甚盛,每屆神誕均前往台中或南投城隍廟祝禱,鑑此宗教民風,惠德堂諸生提議建堂奉祀 城隍尊神,民國四十六年春,鸞友李林玉誠心捐獻毗鄰本堂二十餘坪之土地,興建善修堂,翌年落成,入祀 城隍尊神,便民敬拜。

民國五十一年,有感神靈顯赫,信眾眾多,有感場地狹隘,遂倡議重建廟宇。民國五十二年八月八日成立草屯孔子廟惠德堂建築籌備委員會,謁蒙恩主指派林維堯為主任委員奔走籌募基金,購得現址土地。

民國五十四年二月十七日辰時開工,蒙各界善信慷慨捐輸,復蒙順利進行。歷時四年,於民國五十八年歲次十一月十二日迎神像入火安座。諸神煜皇,進駐新殿,廣祐萬民,永護群黎。

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本宮二樓局部受損,於積極整修宮貌,經專家加強設計,採精雕細琢之石材、木雕。使宮貌古色古香,更加煥然一新。


鹿港城隍廟

50563 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三六六號
04-7788545

鹿港城隍廟

傳說城隍爺是於康熙年間,隨著唐山移民到臺灣,而被供奉鹿港。推測初來時可能是奉厝在某一地點,因神靈明驗而漸漸遠播。直到乾隆前期,鹿港城隍廟才變得頗具規模。

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鹿港發生大地震,剛於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重修過的城隍廟卻損毀的十分嚴重。由於城隍廟位於鹿港大街,是信仰中心,廟埕又是居民祭祀、教育、交易、娛樂活動的地方,而當時的災變正值鹿港全盛時期,民富商殷,所以這次的重修,很快便完成,同時也幾乎動員了,鹿港全體的商家百姓。重修過後的廟殿面闊三開間、進深三大落,為廟埕、前殿、拜殿、正殿、後天井、後拜殿、後殿。裝飾與文物等盡皆精美,為當年風華留下了難得的記載。

那次大修後,城隍廟也像本地其他廟宇一樣,約每年三、四十年便再重修一次,最近一次的大修是在大正九年(民國九年、西元1920年)為辜顯榮所獨力捐修,使得廟宇增添不少日本風味。

直到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內政部公告鹿港城隍廟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才有了轉機。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彰化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進行修復。由興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經過嚴謹的考證及調查研究,於民國八十二年底(西元1993年)發包,由慶仁營造有限公司承攬施工,林瑞雄先生主其事,歷時三年餘,至民國八十六年初(西元1997年)竣工,鹿港城隍廟的廟貌終於復舊,百餘年前的盛景得以重現。


36049 苗栗市玉苗里5鄰米市街三十四號
03-7337751

苗栗縣城隍廟

今我苗栗縣城隍廟之創建,由于前清光緒十五年,劃分苗栗為縣,新任縣令林桂芬,捐洋銀一千元,諭飭紳董舉人謝維岳、中書科中書劉宣才、帮董職員徐炳文、例員劉聯科等聘徐耀南先生卜地建廟,擇苗栗縣中苗里,即現在台灣電力公司苗栗服務站對面為最初興建城隍廟之地址。於光緒十五年歲次己丑十二月二十六日開工,翌年庚寅十一月二十日落成,三堂兩廊計十九間,恭請城隍老爺登位,斯時也,神靈顯赫,煙祀興隆,此乃苗栗縣城隍廟之由來者也。

然而,我國因甲午之役戰敗,次年乙未年,日本佔據台灣,當時本城隍廟亦被日本軍隊佔用,一時無人管理,亦無法維護,廟宇日漸破陋,迄乙巳年冬月,即光緒三十一年,得地方紳仕,踴躍參加商討重建城隍廟事宜,公推謝子華為總理,徐立春為副理,劉緝光、孫光祖、羅德秀、劉華鳳、郭來登、劉德貴、黃文祖、楊清振、吳文輝等為經理,共同策劃,夙夜匪懈,貫徹始終,不日之間,廟宇重新,神光普照。

民國元年,歲次壬子春,鑑及本廟為將來發展起見,經地方人士一再籌劃,決議遷建,集地方紳仕,召開遷廟會議,即日當眾推選郭來秀為建廟總理,統籌購地建廟一切事宜。

民國二年即歲次癸丑買定現在廟址地皮,奠定廟基,同時鳩工興建新廟,經之營之,至民國三年甲寅年本廟前後堂屋宇及堂內之裝飾,初步完成。於同年仲秋吉日,恭請舊廟城隍老爺到本新廟登座,大降禎祥。

民國七年戊午年冬,本廟之建築及一切設備全部完成,廟宇莊嚴,神靈顯赫,士農工商,共沐神威,至民國九年庚申年冬擇吉日安龍謝土,並舉行慶成集福典禮,報答神恩。

建廟總理郭來秀先生當本廟建築結束,而完成慶成集福重任時,地方士紳關懷本廟將來之管理,特推薦本廟有功者為本廟管理負責人,當時推選建廟元勳觀來秀與劉鴻光兩位先生為第一代管理人,眾皆額手稱慶。

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三月十九日凌晨,忽遭強烈大地震,人民死傷不計其數,家屋大多全毀,災害慘重,本廟全堂亦遭破壞,當時本廟管理人邀請地方有志者共同協力,在廟前架設臨時屋,恭請城隍老爺暨列位尊神遷入暫厝。

民國二十六年丁丑春郭兆才、李欽水兩位先生共同商請地方有志者討論本廟復舊工程事宜,當時適逢中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官廳嚴禁台灣人奉祀中國神,並下令拆除各神廟,為本廟神靈顯赫,在暗中庇祐之下,所謀所作,一帆風順,至冬期,順利完成本廟宇內外一切工程。

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孟夏四月初一日吉辰,恭請城隍老爺暨列位尊神,復登原廟寶座,神樂人樂,香火鼎盛,集福納祥。

民國三十四年乙酉中日戰爭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重返祖國懷抱,人民對於各種宗教信仰獲得自由,台灣各地寺廟陸續興建,政府為防止神棍到處詐騙,並加強寺廟管理,曾下令各寺廟組織管理委員會,本廟有鑑及此,於民國五十年召開信徒大會選舉管理委員,組織第一屆管理委員會,民國五十八年任滿後,因信徒眾多,改為信徒代表制,並召開第一屆信徒代表大會,改選第二屆管理委員,此後循例依法傳承迄今。


台中都城隍廟

40151 台中市十甲路十三巷二號
04-22114652

台中都城隍廟

本廟之源新竹城隍廟,倡建於距今二百四十餘年之乾隆十二年,次年告竣,時新竹尚稱竹塹,為福建台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淡水廳)之沿地,清帝詔旨入官祀,為「顯佑伯,新竹縣城隍」祠。光緒元年,淡新分治,改淡水廳治地之新竹為新竹縣轄淡、新、宜三縣,新竹為台北府治,經昭旨晉升為「靖侯,新竹府城隍」。光緒十一年,台灣(含澎湖)建立行省制度,省都設台中,係新創之地,當時人文及設施,仍以新竹最繁華,且新竹城隍之神,正當內憂外患之際,屢有顯佑護民之功靈驗昭者,成為台省居民所尊崇之神。

光緒十六年江西龍虎山第六十一代嗣漢天師,奏請瞻觀天文,以天狗星纏度牛、織兩星之間,謂主殃台灣海島,翌年選新竹城隍廟,舉辦護國佑民祛災祈禱醮法事,為省境冥界司神之代表,經奏晉封為「威靈公新竹都城隍」。光緒十七年,清帝以新竹都城隍顯靈防禦外匪有功,頒賜御筆「金門保障」匾額一方,獎其護國佑民之酬。此後,眾多善信分居搬遷各地,而居住台中地區者,為日常供奉之便,便安奉神像參拜,後來因感基地狹小於民國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即於公元一九六六年由新竹都城隍廟分靈設廟在台中市東區十甲路三十六號之處座鎮奉安善信人等,日益香火鼎盛,民國六十五年間成立財團法人台中市晉封威靈公都城隍廟,當時由呂傳樹、楊進發、張秋田、林煙灶、劉世傳、方合吉、鄭拜爵、吳清桂等發起,並成立建廟籌建委員會,並由地方人士善信大德捐助購地新建都城隍廟,安奉南海觀世音菩薩聖像,右座安文殊菩薩,左座安普賢菩薩,兩邊恭奉十八羅漢神像,雕像莊嚴肅穆,甚為宏偉,信徒常至殿內恭敬禮拜莫不感應。


42043 台中市豐原區復興路一五○巷七號
04-25237958

豐原城隍廟

豐原城隍爺廟原名豐原墩腳城隍爺廟、前身為墩腳城隍爺廟(釋1);因豐原市轄內有三土墩,相傳為大甲溪漂砂所堆積而成,有墩頭、墩身、墩腳似葫蘆狀,遂稱此地為葫蘆墩,而城隍廟後靠正坐落在墩腳上為葫蘆墩穴,故以此稱之為墩腳城隍爺廟。

豐原墩腳城隍老爺(釋2),約是在清朝時期由吳姓信徒恭迎 城隍爺一起渡過當時黑水溝的台灣海峽,因海上風浪大,造成船隻損傷,導至泥塑的 城隍爺金身也遭到受損,但在 城隍爺的庇佑之下依然無殃到達台灣。同時吳姓信徒在感恩之際,將受損泥塑的 城隍爺金身先用紙,糊成外觀模;再以受損泥塑 城隍爺重新塑造成八尊 城隍爺。

日據時期突發瘟疫, 城隍爺托夢吳姓子孫吳丁解決瘟疫之方法,因此瘟疫才得以平息,庄內百姓為感念 城隍爺之神蹟顯赫與恩澤,遂於 城隍爺聖誕(農曆6月15日)之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恭祝 城隍爺壽誕,並於壽辰前一日(釋3),恭請 城隍爺出巡繞境,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方繁榮、合境平安。

釋1. 建廟時為墩腳城隍廟,西元1920年因地名改成豐原遂加上豐原二字成豐原墩腳城隍廟,民國56年廟宇普查時,登錄人員建議去除墩腳二字遂成豐原城隍爺廟延續至今相傳約160年。(地方長者還是習慣稱墩腳老城隍廟)

釋2.一般城隍都稱城隍公或城隍爺,惟本廟及分靈出去城隍稱為城隍老爺。本廟保留開基老城隍爺,及一只大明宣德年製的淨爐,或許如此才有有此稱號吧。

釋3.民國八十五年開始增加農曆6月13日市外繞境。


63249 雲林縣虎尾鎮東屯里大屯三十一之一號
05-6651528

大屯城隍廟

福建省安溪之城隍廟,在縣治之東,建於南唐保大十四年(西元九五六)。建明景泰二年(西元一四五一年)邑人陳貞德重建,明成化年間知縣谷廷怡、吳英、典史蔡珍修建。

嘉靖間知縣殷 繼修,由邑人詹源作記,嘉靖三十九年(西元一五六0年)燬於倭,知縣蔡常毓再重建,清康熙間,知縣謝宸荃、戎式宏、曹、曾之傳皆有重修過,乾隆間(西元一七四五年)知縣何隆遇、莊成又重修。

歷經抗戰時國民兵團副團長邱毀廟之後,善男信女扶神像於北街另建新廟,即新城隍廟也。

安溪城隍廟被稱聲靈赫濯,扶善懲惡裨補政教之不及,故為閩南之信仰中心也。

安溪城隍屬於縣城隍-顯佑伯。而州城隍稱靈右侯,府城隍稱威靈公,都城隍稱明靈公。

相傳安溪城隍當過官,因特立獨行而辭官返鄉成為一名儒醫。某日皇帝之母有病,御醫們束手無策,於是應詔入宮醫之,由於經年奔波在鄉間,衣服襤褸,皇帝「厭(ㄧㄝˋ)」之,因「厭」與「爺」的古音相近,誤以為皇帝封他「爺」,於是叩謝。當時皇帝無可奈何,把自己的舊龍袍賜他。

後順利治好太后病後,瀟灑辭謝皇帝的封官,繼續雲遊四海,醫療民間疾苦終老一生。死後羽化成神,即今安溪城隍主神之前生。現今安溪城隍是全省唯一能身穿黃龍袍的,就是因為皇帝賜袍的典故。

天運甲申年(民國三十二年)日政在台之末,台灣神像多受日本人燒毀損毀之秋,彌時二次大戰美機空襲寶島台灣時,發現神佛顯赫將美機所投之炸彈移至大溪空地之救劫傳奇之後,日政即不再燒毀神像。

當時居民住虎尾街大屯一保的住戶方付成居士,因身染疾四十餘天均在床上不思飲食,方家族人急欲醫好其病,四方求醫仍不見好轉,在技無可施之時,只祈求神祇庇祐能早日平安。

有日鄰居告訴方家人稱,地方的朱府王爺神通廣大,請教王爺登壇神示如何,將此擇日恭請朱府王爺到宅,祈求起駕醫治方付成之疾,是前在陽世一位日政時代德高望重之醫生,因病逝世,閻王太子明察,他在陽世時,積德造福,醫術濟世,所以賜其應運護境安祥之大任,鎮守地方救劫護民之責,並提示該醫師與方家有深厚的關係,必須由方家來負責協助之任務並應雕塑城隍的神像祀奉,維以救劫護本境民眾逃避災避禍。

神示後方居士病情日日好轉,只飲爐丹而康安,神示之靈並訂於五月二十日吉時開光入神,日後每年五月二十八日訂為城隍爺千秋祭典,而成立城隍會辦理祈安消災事宜之日。


54543 南投縣埔里鎮南昌街一八五號
049-2982850

埔里瀛海城隍廟

城隍信仰始於周禮八臘之祭,為城市的守護神。台灣依明、清之制,地方官府所在地,大多建有官祀城隍廟、文廟、武廟,以借助神道的信仰治理地方、移風化俗,同時展現護國佑民、教化民心、尊孔崇道的精神。埔里於清代因建有「大埔城」,並為「鹿港理番同知分廳」及「中路理番同知」等衙署之所在,所以,埔里南昌街也有頗具規模的城隍廟。

根據城隍廟沿革記載,埔里城隍爺可能是明鄭成功渡台時所移請的十數尊神明之一,後輾轉於清道光27年西元1847年,由奉命開發埔里的北路理番同知史密,將祂帶進埔里。為凸顯這尊城隍爺的來歷,故特別加冠「瀛海」(即台灣海峽),表示這尊城隍爺是渡海而來的。瀛海城隍進入埔里後,原一直被奉祀在官府到了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才由理番鹽運史通判吳本杰撥官銀在大埔城內北門街建廟,每年並供給三千石稻穀做為香火錢。此廟後毀於戰火,神像被信徒救出寄放在「懷善堂」。

台灣光復後,接收南昌街日人所建之「弘法寺」,稍加修整遷入,民國五十年改建,廟宇氣派宏偉,飛簷三層裝飾龍飛鳳舞,可惜毀於九二一大地震,只剩後殿倖存。


55343 南投縣水里鄉民權路335號
049-2770255

水里義民城隍廟

本水里城隍廟應追溯於興建義民廟完成後,即民國五十三年,因廟旁尚有空地少許,當時地方士紳建議,此空地有何利用,經協商結果眾信士提議是否興建城隍廟,經當時第一屆籌建委員會決議於民國五十五年開始興建,歷經於民國五十八年始告完成。

廟雖完成,經當時義民廟籌建委員會主任委員沈再盛、第一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永秋等提議往新竹都城隍廟,恭迎威靈公都城隍分靈至水里現有新建廟宇祀奉,才有現在的城隍廟。

本廟建廟以還城隍公靈聖萬分,參拜者絡繹不絕、香火隨之鼎盛。而水里、集集、信義、魚池等四鄉鎮不僅合境平安,且地方士農工商繁榮發展。


64065 雲林縣斗六市成功路五三一之八號
05-5331792

斗六雲林城隍廟

本廟縣城隍,起於清朝光緒十三年,縣治在林杞埔(現今竹山鎮)所以在竹山鎮橫街所在地建城隍廟。

日本佔台後,行政區域將在竹山鎮劃屬南投縣,致使雲林縣縣內尚未有「縣城隍」廟宇之興建。

在此情況下,本市善信人士有鑒及此,荐起籌備興建城隍廟。先由地方士身廖通及黃溪清等人荐動勸募若干之經費,於民國七十年五月成立「雲林縣城隍會」以城隍為主神。宮名感靈宮,初設於斗六市中華路一八四號。

歷經數次之變動,至民國七十三年遷座在斗六市永安路一三三號,安奉城隍,地藏王菩薩及諸尊神聖,籌備興建宮殿,祈求神祀之靈感與顯赫,保國護民。

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十八日召開第一屆信徒大會,選出委員九名,監事三名,同時選出鍾朝順為主任委員,鍾朝順先生熱誠奉獻精神,頗受信徒之尊敬。至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九日第二屆及民國八十一年第三屆連續蟬聯主任委員。

本廟於民國八十一年十月第四屆信徒大會選出張水通先生為主任委員,領導各委員推展宮務,業績日日昌盛,宮務經上軌道,財務結構健全。張水通主委因鑒於租賃使用廟宇非長久之計,即荐動地方士紳及本廟委員共同募捐,共募集新台幣伍佰萬元購買,斗六市中華路三一八號為宮址廟地,並改名為雲林縣城隍廟,平時辦理冬令救濟,宣揚中國道教文化。

本廟於民國九十年農曆八月初六日第三次遷座現址斗六市成功路531之10號。雲林縣城隍尊神聖誕為農曆八月十八日,在聖誕期間本廟擇期擴大舉行城隍尊神代天巡守遶境活動。本廟正式寺廟登記正名為雲林縣城隍廟,第一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為李延敬先生;第二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延敬先生因具公務人員身份,不便接任主任委員,因此由林大翔先生代理主任委員。


40444 台中市北區大誠街一一五號
04-22014425

北台中城隍廟

本廟主祀「聖旨敕封忠祐侯」為古制州城隍尊神,乃武身城隍尊神,約民國八年,由當今住持張老款先生尊翁張牛先生自鹿港鰲亭宮分靈而來(其聖誕為農曆五月二十八日)。

當時奉祀於梅枝町(今大湖街)己經遷移乃於民國四十四年經地方人士募款,以壹佰玖拾元買下新高町(現台中太平國小右對面)於民國五十年再遷於現址。

本廟配祀為「聖旨敕封顯祐候」縣城隍尊神,是位文城隍尊神約民國六十九年自彰邑城隍廟分靈而來(其聖誕為農曆六月十五日)。

本廟乃全省同時奉祀州、縣城隍尊神,且文、武城隍尊神兼備唯一廟宇,也是擁有全台最大算盤的城隍之廟。

歷年的出巡遶境如己卯年桃園的全國嘉年華會,庚辰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於大坑災區的賑災,癸未年SARS期間的恭送瘟船活動等,堪稱得上是全台單一廟宇辦的最有看頭且最有意義的宗教活動盛事。


42059 台中市豐原區社皮里社興五街二號
042-5122128

豐原市慈濟城隍廟

溯我豐原之墾闢以逾數百年,改制立市又幾近三十載,既見證於台灣墾殖之歷史,復貴為台中縣治所在。

先民啟闢之初即締建慈濟宮媽祖廟以傳承香火,並見諸城隍護城之澤,逐配享於左廂,應時舉祀,禮不敢或爾輕廢。

迄至民國七十五年城隍千秋佳辰,豐原慈濟宮委員值年爐主、首事循例祭祀時,有感城隍神尊護市福民,克茂其蹟,卻無一專祀廟宇敬奉,因而倡議建廟,卻礙於廟地難尋,使建廟芻議被迫延宕。

民國八十四年夏初,本市社皮里建設重劃,由時任縣長廖了以主持協調會議,重劃區內有福德祠一座,廟齡三十年,因值土地重劃勢必遷移。當時慈濟宮委員會也是社皮里里長張基雄先生鑒於豐原為中部一大古城,應祀城隍以求福蔭,逐提議利用原有福德祠廟地改建城隍廟,廟成後在恭迎福德正神同祀。

此議獲得與會人士一致認同,並議定建廟用地為兩百坪。此事經張基雄在廟務會議中彙報,旋由慈濟宮代表組成興建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六日擇吉動工。

全部建廟經費概分為兩者,硬體結構部份由本市代表會主席曾義誠、副主席陳富雄爭取重劃基金支付,廟內軟硬體設備則由豐原慈濟宮提供一千萬元與城隍廟聯誼會兩百二十萬外,不足款項由民間募集。

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建廟工程順利告竣,廟體坐西向東,採二樓式北方建築,一樓擴建活動中心與辦公室,二樓則為神殿,廟名定為「豐原慈濟城隍廟」,卜吉於同年臘月三十日入火,恭迎慈濟城隍爺登龕安座,原福德正神則配祀於左龕,右龕奉祀五路財神,八十八年五月三十日成立管理委員會。